在教育部的指导下,首批高校“扶贫联盟”下半年相继组建成立,包括北京大学牵头的“教育扶贫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的“农林扶贫联盟”、中山大学牵头的“旅游扶贫联盟”、四川大学牵头的“健康扶贫联盟”、电子科技大学牵头的“消费扶贫联盟”、湖南大学牵头的“非遗(文创)扶贫联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牵头的“资源环境扶贫联盟” 和同济大学牵头的“城乡规划扶贫联盟”。8个联盟拟开展地域群、组团式、联盟化的高校合力攻坚,探索形成高校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我校参加了“教育扶贫联盟”和“城乡规划扶贫联盟”。
10月15日,高校教育扶贫联盟在北京大学成立,共有53所高校组成,我校扶贫办和驻六安市金安区崔店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游庆国等参加会议。该联盟旨在发挥高校教育、人才、文化等优势,集聚高校多学科力量,开展组团式扶贫,实现高校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更好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10月20日,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成立暨2020年工作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共有11所高校组成。我校扶贫办与建筑艺术学院一行四人参加会议。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是依托高校城乡规划学科相关人才、资源优势,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组团式扶贫协作组织。首批成员由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1所高校组成。联盟旨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城乡规划需求,发挥各成员高校学科优势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高校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聚焦教育扶贫、强化智力扶贫、开展健康扶贫、促进科技扶贫、加强社会扶贫等,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已逐步形成具有“高校品牌”的特色扶贫路径。充分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更好服务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重要战略部署上打开了新的局面。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晁桂明对各扶贫联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各联盟高校要合作创新、资源共享,力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一是要思想不松懈,凝聚共识谋振兴。要进一步加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认识,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严格落实“四不摘”,逐步从“短期”转向“长期”、从“治标”转向“治本”、从“摘帽”转向“振兴”。二是要力度不松劲,汇聚合力促发展。要加强成员高校之间“差异性”与“相似性”的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合作,形成联盟合力。三是要措施不松动,创新实干谱新篇。要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坚持志智双扶,引导精准帮扶结对,加强与贫困地区的紧密联系,加大与其他高校“扶贫联盟”的强强联合,加速成果转化,助力打造“中国式乡村振兴”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发展还需要积极工作、努力探索。我校将主动协同和充分发挥联盟成员高校集聚的智力和学科优势,拓展优质资源,提升联盟的联动辐射作用;汇聚力量、整合资源、取长补短、深度融合,探索更多高校定点帮扶的新模式、新亮点,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支撑。